Dev

開發日誌
Vibe coding 你該知道的 api key 知識

Vibe coding 你該知道的 api key 知識

有人把會計費的 API key 直接放到可分享的前端,誰用了都算你的錢。當事人用 Google AI Studio 的 Build/Canvas 做了一個可分享的 App,介面上叫使用者填「自己的」key,但流程其實鎖了開發者的 key。內容被大量轉傳,短期流量爆掉,帳單也跟著爆。後來她以「Google 設計不良、計費綁 GCP」為切點開砲,社群自然吵起來。 但如果把情緒抽掉,這件事談的是工程邏輯與金流控管: * 金鑰放前端本來就不行,這是入門級資安。可見即可複製,沒有懸念。 * 要讓使用者自己付費,就用後端代理或讓他綁自己的計費來源;別拿開發者金鑰去幫人刷。 * 沒做配額、速率、硬停,任何誤用或外洩都會直擊你的信用卡。 不同供應商的計費機制,風險邊界不一樣: * OpenAI / xAI / Anthropic 偏手動儲值或核發額度;不開自動儲值就不會無限衝。 * Google
YI
OpenAI GPT5 推出後大家真的在懷念 GPT-4o ?

OpenAI GPT5 推出後大家真的在懷念 GPT-4o ?

相信這幾天大家對於 GPT-5 最多的討論是「GPT-4o 消失了,還我 GPT-4o!」 坦白說我一開始也愣了一下。GPT-4o 雖然一路有在迭代,但效能本質上還是上一代:愛唬爛、幻覺多、討好傾向重。平常圈內多數人都是這個評價。 But…就是這個 But。 GPT-5 上線後,系統改為自動選用最適合的模型來解題,手動挑模型的選項被收束,「還我 GPT-4o」的聲浪就出來了。這才再一次提醒我:世界不是非黑即白。你覺得不行的東西,換個用途就會有人把它當寶。GPT-4o 拿來做專業工作當然吃力,但作為「聊天與陪伴」它反而長成了許多人的情感支柱。多數人懷念的不是參數,而是互動的「感覺」。而且這波不是少數人喧嘩,Sam Altman 也出面回應,表示會讓付費用戶可以切回 4o,並觀察使用情況決定支援多久。 The VergeTechCrunch 我們懷念 4o 的三件事 語氣與默契感
YI
從技術債到戰略投資

從技術債到戰略投資

這週從 SEO、Dockerfile/Supervisor、狀態管理、Tiptap + AI 到 環境變數,每天都有新坑。與其把它們當救火,我選擇把舊債系統性轉成投資,讓產品基礎穩固。 * SEO不是小事。重新設計 JSON‑LD 和 metadata,短期流量未必動,但可預期的可見性與索引品質會提升,這是曝光的基本盤。 * 狀態管理從 useState 換到 Zustand,複雜度上升時的維護性與擴展性顯著改善。結論很直接:架構要在早期就為未來功能留接口,別在爆炸後再補強。 * Tiptap 圖片 resize 與語意優化,核心是把「操作阻力」降到最低。功能開發若只從工程視角出發,體驗會打折;流程要以使用者感受為主,技術實作跟著適配。 * 環境變數與設定抽離,為部署與擴容打通動脈。硬編碼在初期快,但規模化時成本高到不合理。 本週方向正確:問題每天冒,但底座在變厚,未來的節點會更穩。 下週重點(
YI

SEO 跟使用者體驗的拔河

昨天猶豫了半天要不要接 Microsoft Clarity,今天早上看了幾段 session 錄影,心裡總算鬆一口氣——問題一目了然:搜尋輸入體驗太糟。輸入法組字的時機一錯,搜尋建議就瘋狂跳,整段流程像在考驗用戶耐心。 第一件事,我把搜尋輸入的 debounce 重寫:組字期間不觸發建議,等用戶完成再一次更新。順手加了清除按鈕,免得大家一直狂按退格。這些瑣碎的小事做完,我自己測起來順很多,心裡稍微安定。 真正麻煩的是 SEO。Next.js 升級到 App Router 之後,目錄結構整個換掉,原本的 Tailwind 設定和 SEO metadata 也得跟著改。我不愛花時間在看不見的細節,但 SEO 偏偏是曝光的基礎。於是我花了兩個小時,重整 Tailwind config,並把 metadataBase 交給 DefaultSEO
YI

把專案清乾淨,讓產品走得動

今天把幾件拖很久的事一次處理掉,專案也順了不少。 先把不用的 sitemap.ts 和相關邏輯清掉。本來以為是單純刪檔,結果測試掛了——有個測試竟然跟 sitemap 的生成耦在一起。把測試拆乾淨、舊案例順手整理後,CI 回到綠燈。像清掉房間的舊雜物,空出腦袋。 真正影響使用者的是條碼掃描。我當初只管「先跑起來」,沒考慮糊圖、掃不出或想手動輸入。後台回報顯示不少人卡在掃描直接棄坑。下午把掃描邏輯重構,加圖片上傳與手動輸入的備案,API 回應改成 ‎`{ barcodeExists: boolean, productId?: string }`,前端判斷更穩。猶豫了一下「會不會太複雜」,但看著用戶回饋,只能說:給選擇,才不會卡住。 順著把 FAQ 和 About Us 也更新。FAQ 去掉過度技術的描述,用白話把重點講清;About Us 調整產品展望,
Y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