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體驗與準確性重構一切
圖片輪播的坑,比我想的深得多。昨天把 .gitignore
的怪事整理完,今天回到產品開發,把待辦清單裡的圖片輪播放進度。原本估半小時的小元件,結果一做就發現邊界狀況一堆。
先是圖片 URL 的檢查,避免破圖。寫到載入狀態才真正頭痛——使用者網路慢,圖片還沒載好,輪播就先動,那體驗直接崩。我改成所有圖片載完再開始輪播,空檔用 placeholder 撐住。以為穩了,接著又遇到載入失敗要怎麼處理?最後還是每張都加 onError
,統一顯示 fallback 圖。不浪漫,但必要。因為破圖看起來不只像 bug,更像品牌管理失敗。
前端收尾後回到 API。產品分類查詢本來是簡單的 CRUD,結果分頁+子分類一上場,原本的產品資料模型就不夠用了,查詢邏輯整個打結。只好重構模型,補上子分類結構,連產品分析服務的主要功能也一起調整,讓「產品質地描述」的提取跟新架構對齊。這種調整就是牽一髮動全身,漏一角,部署就爆一次。我不想再經歷那種驚喜。
晚上把 GuestUpgradeForm 的同意條款 Checkbox 補上。這功能很小,但用戶一直反映「不知道自己同意了什麼」,客服也因此被拖累。加上 Checkbox 之後,流程至少更清楚——出事時可以攤牌:「你有勾同意」。
回頭看這週,整體像一段技術修行:中文內容分析的坑、.gitignore
的清理、圖片輪播的邊界。成果其實不少
- 產品分析服務的中文成分檢測改了規則,從「有成分表就好」變成更嚴格、具體的定義,完整性與有效性都更清楚。
- 專案檔案管理規範整理過,目錄乾淨了,協作成本會降。
- 圖片輪播元件不再破圖、也不會在圖片未載完就先動,體驗穩定許多。
也看到自己的慣性:遇到問題就想一次解到底。好處是品質大幅上升,壞處是時間表容易被打亂。我得學會設定「解決深度」的界線,避免每次都挖到地心。
從產品角度看,這些投入值得。IngreLens 的核心是「準確的分析」與「好用的體驗」。這週的修補和重構,都是圍繞這兩件事在做。短期進度稍微落後,但長期可維護性和穩定性增加,之後會回來補。
下週(2025-04-28 到 2025-05-04)的方向:
- 產品分析服務的內部測試與效能優化:規則更新後先全面測,避免邊界漏網;效能部分也會設指標(分析時間上限),逐步優化,不一次求全。
- 前端元件庫的統一規範:先從最核心的元件開始,定清楚狀態管理、錯誤處理、載入策略,漸進擴充,少走「完美主義」的老路。
- 使用者回饋的整理與分析:排固定時間清點,對應到路線圖,確保開發節奏跟得上真實需求。
預期會卡的兩件事:
- 規範化與靈活性的平衡:先訂最小可行規範,再觀察,再補。
- 效能優化:從指標出發,用小步快跑的方式累積改善。
這週踩坑不少,但每個坑都換到更紮實的產品。提醒自己:影響體驗的,常常不是大功能,而是那些看起來微小、其實每天都在發生的細節。估時別太樂觀,手也別太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