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be coding 你該知道的 api key 知識
有人把會計費的 API key 直接放到可分享的前端,誰用了都算你的錢。當事人用 Google AI Studio 的 Build/Canvas 做了一個可分享的 App,介面上叫使用者填「自己的」key,但流程其實鎖了開發者的 key。內容被大量轉傳,短期流量爆掉,帳單也跟著爆。後來她以「Google 設計不良、計費綁 GCP」為切點開砲,社群自然吵起來。
但如果把情緒抽掉,這件事談的是工程邏輯與金流控管:
- 金鑰放前端本來就不行,這是入門級資安。可見即可複製,沒有懸念。
- 要讓使用者自己付費,就用後端代理或讓他綁自己的計費來源;別拿開發者金鑰去幫人刷。
- 沒做配額、速率、硬停,任何誤用或外洩都會直擊你的信用卡。
不同供應商的計費機制,風險邊界不一樣:
- OpenAI / xAI / Anthropic 偏手動儲值或核發額度;不開自動儲值就不會無限衝。
- Google Gemini(綁 GCP)走雲端用量計費。你設了「預算提醒」也不會自動停;設定有洞或金鑰外洩,用量會一直加,除非你自己去關。
所以,新手玩 vibe coding,先搞清楚「什麼時候會停」、「提醒不是剎車」。不看用量與帳單,醒來只會看到已經形成的金額。
正確做法其實是社群共識:
- 金鑰只放後端環境變數;前端不持有可計費憑證。
- 一律後端代理模型請求;對每個使用者做速率與配額,達上限直接硬停。
- 測試/正式要分開;測試用限額金鑰、低配額、沙盒資料。
- 監控與告警分層(10%/30%/70%/90%),搭配自動熔斷。
- 一旦外洩,立刻 rotate/刪金鑰、封來源、復盤部署。
如果要「分享作品,別人自己付費」:
- 走 OAuth 或讓用戶綁自己的供應商帳戶;或在後端受控代用使用者 API key(加白名單、來源限制、每人配額)。
- 使用者 key 不上前端;用短期 Token 換受限後端請求。
- 明確標示:誰在付費、何時停機、上限後的處理(降級、排隊、拒絕)。
給新手的提醒,簡單講五句:
- 優先選「預設儲值制度」的供應商,別開自動儲值。
- Google Gemini 綁 GCP不是儲值模式;預算提醒不會自動停。設定一錯或金鑰外洩,錢就一路燒。
- 用量與帳單要自己盯;不要等通知,改用多級告警+熔斷。
- 金鑰上前端=公開。把後端代理、配額、速率、硬停、環境切分做好,這是基本功。
- 想讓別人自己付費,就設計「別人綁自己的計費」,而不是拿你的金鑰去代刷。
收尾只講重點:這不是平台黑不黑的題目,是工程責任加計費機制理解。把邊界和控管拉好,vibe coding 不會變成 real money burning。兩層保險:供應商的停機邊界+你自己的防呆與監控;少一層,都可能翻車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