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1 : 把 AI 成分分析的後端雛形搭起來

打造「保養品成分分析」後端原型:選用 FastAPI,以異步處理應對 AI 延遲,並設計可在多模型間安全切換的「逃生門」(含 Grok)。重點放在錯誤處理與降級邏輯,確保故障時介面穩定。下一步:基準測試冷啟動與延遲、明確 SLA/降級策略、補齊觀測性(metrics、tracing、告警)。

Day1 : 把 AI 成分分析的後端雛形搭起來
Photo by Glen Carrie / Unsplash

昨天在決定下一步的瞬間,我就把藍圖畫出來,今天直接從最簡單的原型開始。核心目標很單純:幫用戶分析保養品成分,並且讓後端能在不同 AI 模型之間安全切換。

為何先從後端? 我習慣先確定資料結構與介面(Request/Response、DB、目錄與模組邊界),確保之後前端與服務整合能穩定推進。這套系統我選擇 FastAPI,輕量、快速,上手成本低。

同步改異步:效能與冷啟動的拉扯 原本打算用同步請求,但想到 AI 調用常有延遲,最後切到異步以避免阻塞主線程。過程中我也擔心冷啟動變慢,還好初步測試效能不錯;我把這個風險記下來,以後做基準測試再驗證。

AI 服務的「逃生門」:別把自己綁死 我一開始就設計服務切換機制:不綁死單一模型、模型掛了系統不至於跟著倒。現在很多模型能共用 OpenAI 的 library,只要改 baseURL 就能切換,因此我加了可用性/成本導向的選擇邏輯,支援 Grok(xAI 的模型),讓系統能自動選用合適的供應。初期不把 AI 服務拆到獨立專案,先把核心跑起來,再看負載與維運需求。

錯誤處理:彈性會增加複雜度 最大的時間花在錯誤處理與切換邏輯:如何在模型降級或供應端故障時保持介面穩定、避免崩潰。今天總算把 API 雛形跑起來,中間也有卡住和改錯,但這種持續校正的過程,才是創業的日常。

下一步

  • 做冷啟動與延遲的基準測試,評估異步的實際收益
  • 明確定義 SLA 與降級策略(如:切換門檻、重試次數、超時上限)
  • 加上觀測性(metrics、tracing、告警),避免外部依賴的坑重演

創業不是直線前進,而是不斷校正方向。也許這就是樂趣所在。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