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重構深淵」回到「產品價值」
這週又走進熟悉的重構循環:API 架構、頭像 URL 的 timestamp 快取、副作用處理、訪客帳號暱稱同步,以及 FindSkin 的命名與流程一致性。每個小改動都牽出更大的設計問題,讓人不免自嘲「又在自找麻煩」。但冷靜看,這些牽動其實都指向同一件事:早期設計沒有把未來使用情境想清楚。短期看不痛不癢,長期就是技術債,會拖慢產品節奏。
具體進展:
- FindSkin 流程重新梳理,命名與 API/資料表/UX 一致;問卷輸入驗證補強,並在 API 層加上日誌,預防異常輸入。
- 個人化分析的動線重做:由「用戶要自己回到歷史紀錄找結果」改成系統主動引導,看得到、看得懂、看得快。這種體驗上的「短路」比功能多十個更有價值。
最大感受: 我常把重構當成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機會,結果每次都把事情做大。工程師的完美主義很好,但要分清楚「短期緊急修正」與「長期架構優化」,否則每一次都變成大工程。
下週重點(2025-04-14~2025-04-20):
- 產品價值驗證與用戶回饋
- 安排一次 FindSkin™ 的小型用戶測試,先聽真實使用感,再決定改動方向。
- 驗證個人化分析新動線是否真的解決痛點,觀察轉化與留存的直接影響,快速迭代。
- 訪客轉正式帳號流程
- 釐清引導機制與節點設計(何時提示、如何價值交換、降低摩擦),避免量起來才回頭補洞。
- API 與資料結構優化
- 進行 API Payload Audit,減重不減用,找最佳的效能與前端處理平衡。
- 避免過度重構的策略
- 建一份「延後清單」,把不影響價值傳遞的改動排進下一個重構週期;先守住用戶體驗的主線。
預期挑戰: 用戶回饋可能推翻假設。這是好事,產品的價值不是工程師說了算,而是用戶是否因為它更快達到目標。要準備在節奏內消化回饋、落地改動,不求全覆蓋,但求每次改動都能讓體驗往前一步。
總結: 這週在技術與產品價值之間拉扯,像走鋼索:一邊是想要漂亮的架構,一邊是用戶真正想要的結果。真正的平衡不是平均用力,而是把力氣放在「讓用戶更快抵達」的地方。下週繼續往這個方向靠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