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多」到「深」:社群新一代的轉向
演算法平台讓內容越多、喜悅越少:停留時間被最大化,連結感被最小化。新一代『利基社群/垂直產品』用工具把社群做厚——從 Lore、Spill、Blacksky 到 Fediverse,以語境理解、動態策展、可治理的去中心化,把『參與』與『親密』做成系統能力
十年前的早期社群網路,讓人們因共同迷戀與好奇而自然聚攏。如今,演算法驅動的廣播式平台把「停留時間」最大化,卻把「連結感」最小化——內容越來越多,喜悅越來越少。Zehra Naqvi 的新創 Lore 以粉圈為切入,所代表的正是「興趣導向、利基社群」的回潮:人們不再期望一個超級平台滿足所有需求,而是把注意力分散到能讓自己完整展現的垂直空間。
為何利基社群崛起?
- 演算法疲勞:大型平台的關注度競賽鼓勵表演性與兩極化,反而消耗參與者的情感能量與時間。
- 心理與治理焦慮:使用者擔心沉迷、仇恨言論、政治尖銳、與內容永久留存;這些都弱化了安全與親密。
- 從廣播到參與:投資人 Natalie Dillon 指出,下一代產品以「參與」為核心——社群不是附加功能,而是產品本身。
這股潮流已在不同垂直場景落地:Beli 分享餐廳偏好、Fizz 匯聚同校學生、Co‑Star 以占星促成連結、Partiful 把活動變成社交的入口。它們共同指向「深度勝過廣度」的產品哲學: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具語境、更有溫度。
產品範式重塑:用工具把社群「做厚」
新一代產品的設計重心不再是把內容推給所有人,而是為特定族群打造專用的語言與工具,再以社群作為自然延伸。
- Lore:把粉圈探索做成互動知識圖譜與個人化追蹤,讓人能沿著彩蛋、背景脈絡、二創理論去「深入一個世界」。
- Spill:Alphonzo Terrell 把社群媒合置於內容之前,讓喜歡 WNBA 的人自然坐進同一張桌;以 Spades、與串流平台的共看活動,把社交回到共享體驗。
- Blacksky(建於 Bluesky 協議叢集):Rudy Fraser 透過可過濾的演算法與共同治理,讓弱勢與邊緣群體能自訂時間線規則、決定社群邊界——把「安全/自主」做成系統層特性,而非事後補救。
這些產品的共同點是:工具先行,社群隨之生成。當使用者能以細膩的語法表達身份與偏好,真正的互動才有機會發生。
去中心化與治理:把「誰的網路」問題說清楚
傳統平台的封閉式治理,讓使用者在「體驗好但無自主」與「有自主但不好用」之間艱難選擇。Bluesky、Blacksky 與 Fediverse 指出了第三條路:以開放協議承載分眾社群,再透過本地規範與演算法過濾,讓空間能被社群自身定義。關鍵不是追求一個「最大公共舞台」,而是提供眾多可被精細設計的「親密角落」。
AI 的角色:把語境變成產品能力
投資人 Austin Clements 的觀察點出核心:AI 讓工具能「原生懂得特定利基的語境」。這帶來三種能力:
- 語義理解:分辨同一詞在不同社群的不同意思(如粉圈典故、地方暗語)。
- 動態策展:把「你今天最想看到」而非「大家都在看」的東西,做成可控的體驗。
- 個人化圖譜:將人、物、梗、事件彼此關聯,形成可探索的知識網。Lore 所謂「像維基,但懂你在想什麼」即在此。
這種「語境即能力」的產品形態,讓社群更像可編程的空間:親密、實用、創造力在同一個系統裡交疊。
投資與創作者:從「內容供應鏈」走向「場域經營」
Emily Herrera 提到創作者正從廣播型平台挪到可自營的場域(如電子報),把「受眾擁有權」變成資產;Dani Tran 在遊戲領域看到面向弱勢與未被代表族群的「小而美工作室」;Maveron 的 Dillon 則預測贏家會把「親密、效用、創造力」整合為多人協作的生態。
當創作者不再只是演算法的原料,而是場域的設計者、規則的共治者,社群的價值鏈也因此重構。
成功指標的更新:不用再看「大」
下一代社群不追求單一平台的壟斷,而追求「多個場域的健康度」:
- 互動質量:長文往來、二創深度、事件共構,而非單純按讚與觀看。
- 安全與自治:可被社群定義與執行的規範、透明的演算法開關。
- 可遷移的身份與資料:跨場域保有連續性與選擇權。
- 語境精準度:系統對特定文化、梗、脈絡的理解與反應速度。
這些指標更貼近人類社交的本質——找到同類、一起做事、共同擁有。
例外與張力:TikTok 與 Threads 的意義
TikTok 以極強的廣播式分發與創作工具,持續吸納大眾注意力;Threads 仍能以平台級流量推進使用者規模。它們並非否定趨勢,而是提醒:分眾與廣播將並存。對少數喜歡成為焦點的人,廣播型舞台依然重要;對多數尋找歸屬的人,利基空間更舒適。未來的社群版圖,將是兩者的混合體。
結語:把網路變回「多人場域」
Zehra Naqvi 說,人們希望記起上網本來的樂趣。與其再造一個更大的廣場,不如建更多可被用心設計的小院落——在那裡,深度比廣度重要、參與比表演重要、工具比推播重要。當產品重心回到為特定社群解問題,社群會回到它的本質:讓人找到彼此、一起做事、並在共享的語境裡活得更自在。